行业前沿 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诊疗指南(2023年)的更新点,总结全了!
发布日期:2024-10-31 16:03 点击次数:161建议收藏
撰文 | 许迅 刘堃 苏莉
摘 要
365站群《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诊疗指南(2023年)》是我国第1部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规范和国际指南标准制订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诊断和治疗临床实践指南。
其主要的更新点: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飞速发展的眼底影像学检查技术和设备,在AMD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方面进行了更新:基于新生血管在视网膜组织中的起源和存在部位不同,将黄斑区新生血管(MNV)分为了1型、2型和3型。
对于新生血管性AMD,建议以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联合OCT血管成像作为检查和诊断方法。
对于早至中期AMD,建议补充抗氧化维生素、锌、叶黄素、玉米黄质,或者混合型抗氧化维生素和矿物质。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是累及中心凹或中心凹旁MNV的一线治疗方法,初始3个月每月注射1次+治疗并延长给药方案具有一定程度获益;对于抗VEGF药物3次负载治疗后无应答的新生血管性AMD,由临床医师综合考虑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对于非渗出性MNV,建议密切观察,一旦发现新生血管具有活动性,出现积液、渗出或出血等,应及时采用抗VEGF药物治疗。希望该指南能够帮助眼科医生提高AMD的诊疗、预防和随访水平。
正 文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群低视力乃至失明的主要原因,2040年全球AMD患者数量预计将达到2.88亿例。我国70岁以上人群AMD的患病率为20.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AMD的患者数量也在持续上升。
自2013年《中国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诊断治疗路径》发表以来,过去的十年间眼底影像学检查技术和设备飞速发展,推动了AMD疾病认识和研究的深入,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这一命名已更新为黄斑区新生血管(MNV)。根据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中MNV的起源和位置,MNV分为1型、2型和3型。
OCT血管成像(OCTA)等多模式影像技术为AMD的诊断和随访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在新生血管性AMD的治疗方面,单克隆抗体类和融合蛋白类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不断更新和发展,大量国内外抗VEGF药物临床试验为我们提供了高质量的循证医学的证据;不同的给药方案和随访间隔也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干预策略。
基于此,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眼科医师开展相关临床工作,2023年5月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学组与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共同制定的《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诊疗指南(2023年)》正式发表。
与2013年版的AMD临床治疗路径不同,该指南是我国第1部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规范和国际指南标准制订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AMD诊断和治疗临床实践指南,以期加强和完善我国AMD诊疗工作的规范化,提高我国AMD的诊疗、预防和随访水平。
为了帮助眼科临床医生更好的理解2023版我国AMD临床诊疗指南的要点,现将2023年版对比2013年版AMD临床治疗路径的主要更新点作以下陈述。
01MNV分型的更新以往,根据解剖位置,CNV分为中心凹下型(病变位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正下方)、中心凹旁型(病变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中央的距离<200 μm)和中心凹外型(病变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中央的距离≥200 μm)。根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表现,CNV分为经典为主型、微小经典型和隐匿型。
在2020年国际AMD命名专家共识中,鉴于AMD中特殊类型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的新生血管来源于视网膜,而非脉络膜,使用“CNV”无法准确涵盖AMD中所有类型的新生血管,建议将既往使用的术语“CNV”更换为“MNV”。
MNV是指新生血管长入黄斑区视网膜、视网膜下腔或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下腔。基于新生血管在视网膜组织中的起源和存在部位不同,MNV共分为1型、2型和3型。
1型MNV:起源于脉络膜毛细血管,向RPE下间隙生长,既往称为隐匿型CNV。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1型MNV的重要亚类,以脉络膜异常分支血管网和分支血管网边缘的结节样血管团块(息肉样病变)为特征性改变。
2型MNV:起源于脉络膜毛细血管,穿过RPE后在视网膜下间隙生长,既往称为经典型CNV。2型MNV可与其他类型MNV同时存在。
3型MNV:既往称为RAP,新生血管并非起源于脉络膜,可能起源于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向外层视网膜延伸。血管增生进一步蔓延至RPE,最终可导致RPE破 裂、RPE下新生血管形成,并可能与更深层血管吻合。
02OCTA用于新生血管性AMD的诊断和随访OCTA能够无创评估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系统,与传统造影检查方法比较,具有无创、快速、安全、可重复检查等优势,已在AMD的诊断和随访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OCTA可用于发现、观察和随访新生血管性AMD病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综合分析,在新生血管性AMD的MNV病灶诊断方面,OCTA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与FFA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相似,可用于检查新生血管性AMD,以便准确、无创诊断新生血管性AMD,并减少造影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OCT的B扫描可有效显示视网膜层间积液(IRF)、视网膜下积液(SRF)、RPE脱离(PED)等,便于对新生血管性AMD活动性进行判断。因此,对于新生血管性AMD(除外PCV和RAP),建议以OCT联合OCTA作为检查和诊断方法(弱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在PCV诊断方面,ICGA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优于OCTA,ICGA仍是PCV检查和诊断的金标准。在RAP诊断方面,尚无充足证据证明OCTA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优于FFA或ICGA,OCT仍为RAP的常用检查和诊断方法。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初诊时建议常规进行眼底照相、OCT检查;当OCT发现可疑病灶时(如发现PED或可疑PCV),根据需要进行FFA、ICGA或OCTA检查以明确病灶和诊断。若患者全身情况不允许(如磺胺或碘过敏、肝肾功能不全等)行FFA或ICGA检查,可考虑进行 OCTA检查。
03早中期AMD的治疗基于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建议早至中期AMD补充抗氧化维生素、锌(氧化锌或硫酸锌)、叶黄素、玉米黄质,或者混合型抗氧化维生素和矿物质(弱推荐,中等质量证据);抗氧化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需达到一定剂量才可能产生相应获益;不建议补充脂肪酸(中等质量证据)。
需要注意的是,补充β胡萝卜素可能引起皮肤变黄,增加吸烟患者患肺癌的风险。补充锌可能增加因泌尿系统疾病而住院的风险,可能引起铜缺乏性贫血。当考虑长期补充上述营养物质时,须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必要时联合相关专业医师进行综合判断,防止不良反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